第109章 增加武举!(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00 字 2023-05-24

增加武舉!

其實就是增加武進士的人數,相對於神宗朝武狀元的出現,武進士的人數對比文進士似乎少得可憐。

按趙構的要求,與裁撤相比較而言,武舉的人數卻有適當的增加。

這其實是與武舉參考人數和最終數量有關係。

武舉的考試意在選拔武將,在初唐武則天朝便開始設立武舉考試。

唐代的武舉考試屬於起步階段,科目內容相對簡單。

宋朝太祖乃是武將出身,自然對於武舉的內容相對更加清楚,於是不僅改變了唐代單純試弓馬、武藝做法,更是增加了策論經典兵書。

因此對於武舉子而言,不僅僅只是武藝考核那麼簡單,更是對兵法謀略的剖析策論而體現綜合能力的要求。

並且武舉子參看的書目皆為兵家經典,如《孫子》《吳子》《六韜》《司馬兵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答》。

可以說武舉的選拔要求比之進士科也是毫不遜色。

如果說趙構將祖宗之法的重文抑武之策逐漸轉變為文武兼備有何表現,提升武舉的數量和綜合能力便是最好的印證。

將帥並選!

這或許是趙構對於武將的選拔思路。

對於武將而言,天賦至關重要。

有的武將光有其名而無戰績之實,有的武將始終只能是將才而非帥才,有的武將初上戰場便能獨當一面。

甚至有更有甚者,明明是文官,卻因機緣巧合入了戰場,也能一戰定乾坤。

因為這些都與天賦有關。

因此趙構所說增加武舉數量,也就是希望能夠從中發掘出更多有天賦的帥才,畢竟岳飛曾經也是武舉出身。

從人才的選拔角度一揚一抑之間,也在逐漸尋找文武兼備的平衡點。

從靖康之變最終結局來看,文官過盛而武將過少,最終形成無可用之將的局面。

對於皇帝而言,文武之道確實是不可偏廢,各有各的作用。

“殿試革新之要義,朕提此三點。諸位愛卿有補充皆可暢所欲言!”

趙構望著眾人,將自己的想法和對殿試變革的理解和盤托出,同樣也需要群臣的意見以免以偏概全。

“臣以為官家所言直擊殿試之陋習,減少進士數量,重策論而輕詩詞經義,減科舉科類而增武進士人數,皆為醫治殿試沉痾之良藥。臣附議!今次殿試禮部可依官家之論而往下施行。”

趙鼎作為丞相首先站出來贊同官家的觀點。

他認為趙構所提的想法句句都在點子上,既符合變法革新的要求,又符合當下朝堂的用人訴求。

同時他強烈的感覺自己和官家之間的政見越來越相近,甚至有時候他所思所想正是官家所思所想。

“臣李光附議!”

“臣劉大中附議!”

趙構滿意的看著眾人所持的態度,自己的想法能夠迅速得到回應和施行,他要的就是這樣的效率。

可是這樣的效率,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夠把控的住的,這要是在仁宗朝時期絕對是不敢想象的。

仁宗皇帝有什麼想法不僅有相權在牽制,就連臺諫也會插上一腳,造成政令難統一,各自為政卻又相互牽制,在內耗中而喪失施政效率。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完本線上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