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殿试奏疏(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66 字 2023-05-23

臨安的五月,春夏交接之際,春未盡而夏初臨。

御書房。

趙構手中拿著禮部轉過來的殿試奏疏草案,心中若有所思。

省試已經結束,對於舉子們而言更為重要的殿試便即將進行。

趙鼎與李光還有禮部貢院等一干人在旁靜靜的等待著官家的批閱定稿和訓示。

變法革新中的裁汰冗員,科舉考試的縮編和減少,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一旦開了個好頭,那麼今後的科舉考試的人才選拔和優質人才數量會更加精進。

對於趙構而言,殿試意味著科舉最終的結果,也意味著形成好的範例,一點都不能馬虎。

大宋的科舉考試在仁宗朝時期是兩年一次,後來神宗朝時改為三年一次。

後來歷代皇帝皆沿襲神宗之制,都是三年舉行一次。

按照祖宗之法,今年是紹興十二年正好應該舉行科舉考試。

趙構將今年定為科舉之年,並在去年秋闈解試之後,便進行春闈,將省試和殿試緊密的連接在一起進行。

非常之時用非常之法,當他提議之時趙鼎和李光等人便迅速執行。

因此到了五月之時,歷經解試和省試之後脫穎而出的舉子們,便馬上到了面臨殿試之際。

為什麼如此急切的想要舉行科舉考試?

其實趙構對此事考慮良多,有他自己的想法。

一則革新變法中的科舉改制需要及時推行和試驗,二則需要一撥天子門生為自己和朝廷留一批可用之才,三則是新晉一批優秀年輕士子能為朝堂注入新鮮血液。

按照三年一次的科舉,那個革新變法中關於科舉部分的改革則需要快速推進待,如果讓時間來等人,這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

眼下所有的事情都在齊頭並進的進行,都是環環相扣的,哪個環節都不能落下,這也是趙構急著科舉考試的心情之所在。

大宋的科舉考試分為三次,分別是解試、省試和殿試。

基本上算是沿襲了唐代、五代的科舉考試製度的模式。

科舉考試的類別主要有進士科、諸科、武舉等等。

進士科中主要是參加殿試後取得名次的學子。

一般來說進士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

殿試的前三甲為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其他二等和三等則根據參試人員來定,各代君王皆有不同的制度。

正因為大宋各代君王都有不一樣的制度,趙構才正是希望形成非常符合時宜的科舉制度,而非生搬硬套的去照搬。

“諸位愛卿,今次殿試乃是特殊之時行的特殊之法。禮部須勤勉主持,不得有任何差池。至於殿試,朕有幾個想法,可參照實施。”

“自唐以來,殿試中進士者皆取總數之兩到三成。我朝初時亦是如此,然仁宗皇帝仁愛,但凡參與殿試者皆可中進士。此法與眼下變法中裁撤冗員和清理補官格格不入。朕以為不可全取,擇優取其中三成左右為宜。此為其一。”

趙構說的其實還是殿試之中取進士的人數。

舉子們從解試再到省試,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才殺到殿試。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完本全文無錯無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