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宣德炉历经的浩劫(2 / 4)

 鑑寶 / 都市 3948 字 2024-01-13

之後到了清朝,咸豐年間也因內憂外患而府庫虧空,咸豐帝同樣下令將皇宮內廷所存的銅器熔鑄,要知道,當時清空中可是有不少宣德爐的,但為了鑄造錢幣,咸豐也做了同樣的選擇,兩次熔銅鑄錢,幾乎使宮廷舊藏宣德爐消失殆盡。

接著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小鬼子帝國主義的侵略搶奪,原本流散在民間得以保存的部分宣德爐也慘遭損毀或外流,損毀者多為小鬼子搜刮,他們要是拿走還好了,聽說熔化後改做槍炮。

建國後,三八線那邊又爆發了,人們為支持我國軍隊反擊美帝主義,自發地將銅器捐出來冶煉槍炮;大躍進時期則是提倡全民鍊鋼鐵,又有不少宣德爐毀於一旦;文革時,僅剩的小部分宣德爐也被視作封建餘孽代表,大多付之一炬。

“予藏爐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發還時爐失約三分之一,爐座竟無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無恙,亦云幸矣。”這是來自王世襄自珍集裡的一句話。

在王世襄之前,宣德爐最大的藏家是趙沆年,也叫趙李卿,武進人,久居京城,北洋政府時期,任職外交部。趙沆年是王世襄先生之父王繼增外交部同事。

當年北京淪陷時,趙老爺子因生活困難,經陳劍秋介紹,把百十具銅爐賣給了偽衛生局局長龐墩敏。抗戰結束之後,王世襄從龐墩敏那兒買回了十幾具,挑了兩三件去看老人家,看到王世襄拿來的爐子激動不已,把玩了許久之後,卻說出了一句讓王世襄意外的話:最好的爐子不在龐墩敏處,而在陳劍秋處。

王世襄聽趙老爺子說完,就開始四處打聽陳劍秋的下落,得到的消息卻是陳劍秋已經離世了,沒辦法就開始找陳劍秋的家人,好消息是真找到了,而且得知爐子在陳劍秋的四兒子手裡;壞消息是已經很有多具爐子,已經被賣到國外了。

雙方價格一直談不攏,後經過多次的討價還價才最終成交。

後來,趙沆年將其所珍藏的十具銅爐精品贈與王世襄,並叮囑: “各爐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銘心之物,幸善護持勿失。”加上之前因為各種原因,王世襄自龐家追購得趙沆年舊藏十餘具,自陳家又追購回一具,可說王世襄是大體繼承了趙沆年的藏爐,成為了宣德爐最大的藏家。

1966 年特殊的十年開始,王世襄的好友相繼被抄家,這時王世襄認為與其被動被抄家,還不如主動上交個人藏品,算是“自我革命”。於是,他向自己的工作單位文物局文博所請求“抄家”。文博所工作人員來到王世襄寓所芳嘉園搜走了大批文物和財物。根據收藏的相關登記材料,那次從王世襄家抄走的古玩 2567 件、字畫 1242 件、圖書 8156 本。

開局一隻麻袋,古董全靠撿最新全文無錯無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