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棺(1 / 2)

 歷史腦洞 / 穿越 2067 字 2023-12-28

古文獻中記載,在遠古的原始時代,人死了就是死了埋都不埋,丟棄在野外,叫棄屍。後來人們開始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親人同類在荒野中腐爛或者被野獸吃掉,於是將遺體放在一片野草上,上面用樹枝來掩蓋。大家可以參考下葬字的字形,而且發音同【藏】ZANG,行為和意義一目瞭然,就是要把遺體給藏CANG起來。再後來人們覺得僅僅用樹枝還是不夠安全,於是就挖個坑將遺體掩埋。這就是土葬的起源。

而棺材的出現,正是正是中原本土喪葬文化的代表之一。

棺材。亦稱壽棺、壽枋、更早的時候,在上古時期稱為“櫬”。中國文字多有象形意義,親人去世後,將親人的遺蛻置於木製的容器內,即為“櫬”。從偏旁就可以看得出棺材是用木材製作的,那麼為什麼不用別的材料來做呢?一是因為就地取材,古時候木材比較多。二是因為樹木是“長生”的象徵。自古以來,棺木又稱“壽材”,都是年代越久、樹齡越高的越好,就是這個原因。當然,這裡的長生並不是指死者,而是自己。上古時期的人認為,人並不會正常死亡,所有的死亡,都是因為妖魔鬼怪作祟。而人對於那些妖魔鬼怪,是沒有反抗的能力的,只有聽憑其摧殘。

把已過世的人盛放於棺木之內,把“生”的意味強加於死者,其本意是將死者作為獻祭,以此來告訴妖魔鬼怪不要找自己的麻煩。這跟國外的獻祭恰恰相反,一個死人獻祭,一個活人獻祭。不過這些行為都表現人這種動物的自私。

所以說,其實喪葬文化的起源是非常冷漠的。這是由於上古時期社會生產力過於低下的現實所決定的。任何一個人力,對社會來說都是寶貴的資源,因此要捨棄死者,專注於保護生者。

棺材的來歷並沒有具體的考證,不過民間有一種說法:大體龐涓和孫臏在鬼谷子處學習兵法之後,龐涓先下山做了魏國的大將軍;後來魏王又迎孫臏到魏國,而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就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被挖去膝蓋骨(臏刑),之後又欲進一步加害,孫臏之後裝瘋,後逃到了魏齊邊界,而魏國的追兵也到了,這時候孫臏來到了一戶人家,請求其把自己設法送入齊地。於是就把孫臏放在了床頭的睡櫃裡,當作已經死的人,又蓋緊了蓋子,再加綁麻繩,一行百姓就這樣把孫臏送出了魏國,也躲避了魏兵的追捕。這種抬睡櫃、綁麻繩的方式後來就運用到了喪葬事宜中了,人們就把這過程稱為“送殯”和“出殯”。但這也是人們的臆想,無從考證。可能是因為“臏”和“殯”同音吧。

說到底,把屍體放入棺材裡,大概率都是為了保證屍首不被野獸糟蹋了,算是家眷對死者的最後一絲執念!

靈堂布置的很簡單,就是在院子正中間,搭了兩根小樹杆,上面又覆蓋上了一卷竹蓆,兩側用各種雜草樹枝給遮了一下,在掛上一些白布,一個簡易的靈堂就完成了。

奪舍崇禎:成就華夏帝國最新全文無錯無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