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六部的发展(1 / 2)

 歷史腦洞 / 穿越 2030 字 2023-12-29

六部對外宣稱為一種政治制度則是在永樂大帝朱棣時期,朱棣將六部的權利進行了提升,並對其進行了更加系統的分工,六部的威望與權利在此時達到了新的高度。

六部的發展主要源於朱棣好戰,更喜御駕親征,如此一來朝中無人監政,六部便成為了皇帝的眼睛,將朝中的大事小情第一時間送到朱棣的手中,加強了信息的流通效率,這便是朱棣時期明代六部的另一大作用。

內閣的產生也是衍生於朱棣時期,朱棣對於皇權的渴望高於任何一位明代皇帝,如此一來其更加重視培養親信,也就是早期的內閣。內閣存在早期,主要是在皇帝御駕親征期間將政治奏摺進行整合與建議,在其發展成熟後,更是可以直接統領六部,權力直達中央各處。這時的內閣類似於皇帝的秘書團隊,專為皇帝服務,幫助皇帝進行科學的決策,內閣制度初步建立以後,經過幾代皇帝的改革,內閣制度日漸完善。

真正的“內閣”由明成祖朱棣建立。明成祖即位後,任命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員參與午門內的文淵閣的工作,始稱為“內閣”。這些編修、檢討、講讀等官員不設置專屬的辦公地點,不隸屬於任何部門,對於六部奏報也沒有發表意見和決定的權利。

所以當時的“內閣”只是個替皇帝起草詔書,為朝廷官員提供諮詢的秘書機構。永樂中期以後內閣逐漸發展到擁有掌管六部的權力,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了明世宗嘉靖時期,內閣的權力已經發展到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武英殿大學士嚴嵩為此專擅朝政二十餘年。

明朝的“內閣”中最突出的人物當屬洪熙、宣德到正統時期擔任內閣成員的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時稱“三楊”。他們在擔任輔臣期間,功勳卓著、政治才能驚人,不但安定邊防,還整頓吏治,使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至此明朝走向鼎盛發展的道路,並使原本只是屬於皇帝私人諮詢機構的內閣成為擁有丞相權力的機構。

明朝以前歷代王朝的宰相權力都非常大,往往採取群相制,分散宰相的權利。可見,有時宰相大權獨攬,直接涉及到了君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宰相擁有的權利主要有決策權、參政權和行政權,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指的就是宰相。

明朝規定了朝廷事務的決策權必須是皇帝自己本人,內閣的主要權利只能是參政權,六部主要是行政權,地方上分別承擔布政使司等,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三權互相制約,閣制度也達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

到了嘉靖、萬曆年間分別出現了嚴嵩、張居正那樣大權在握的內閣首輔。即便皇帝多年不上朝,內閣制度按照規定的流程辦事,這兩位皇帝躲在幕後,只處理朝廷的重大事務,看上去好似“怠政”,實際大權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過這話的水分也挺大的。大權有沒有在皇帝手中,看的是權臣的態度。

奪舍崇禎:成就華夏帝國最新全文無錯無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