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继续整治盐务(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50 字 2023-10-10

剛回到杭州,李衛的幾個學生就找了來,向他彙報了關於鹽務上面的問題。

本以為鹽務是自己的最拿手的老本行了,這幾個學生也都是經驗豐富,對各項工作熟悉的很,可沒想到情況依舊是不樂觀。

從財政上面來說,鹽務是浙江最大的收益項目了,萬不容有失。比起雲南來,按說這裡應該要更容易治理和掌控才是,可根據幾個學生的描述來看,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一連幾天,李衛都在聽來自各地的鹽務報告,為的是找出原因,想出治理的辦法。

開玩笑吧!爺連雲南的鹽務都搞得明白,兩浙再難還能比雲南更誇張嗎?

與雲南不同的是,此時全國的鹽務經過雍正的整頓,清理清朝從定鼎關內以來的一系列積弊,和鹽政有關的是清理鹽規。

鹽規和其它陋規一樣,屬於法定以外的官員收入,有的合理,有的只是加重人民負擔。雍正已經對這一積弊進行改革,將合理的歸公,不合理的蠲除。

至於兩浙鹽政,李衛總結下來就是兩點問題,也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兩大弊端。

一是浮派病商,二是私鹽誤課。

光是浙省額引鹽有七十一萬引左右,票鹽十萬引左右,引課從一錢九釐至四錢二釐不等。如果將此數目的鹽規均攤,則每引增費三錢有餘,和正項引費持平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浙商資本不如淮商資本雄厚,再加上甲商將本來夠多的鹽規進行浮派,真是苦不堪言。

有些地方連一引也銷不出去,官鹽難銷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價格太高,百姓負擔不起。而官鹽價高主要是由於鹽商要將他們所承擔的高額鹽課和浮費計入成本,轉嫁給食鹽之人。

所以 當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裁減浮費。

好在這幾個學生將所有的信息都採集的很全面,讓李衛對兩浙各種名目繁多的陋規和浮費很快掌握,並開始進行了徹底的清查,減免了其中很多不合理的部分。

以前浙江的鹽政噶爾泰曾經題定過,浙鹽每引輸腳價銀七釐。但是李衛發現鹽規中已有每引六釐的紙朱路費,所以蠲了此項。

李衛相信,經過自己這麼大張旗鼓的削減費用,商人的負擔一定會減輕很多,行鹽資本就會更充足。官鹽的價格自然就會下降,競爭力就更強,這些對完成國課和抑制私鹽活動都大有益處。

接著就是需要疏銷官鹽,兩浙的鹽很多,遠不是雲南可相比的,但受限於制度約束,省各州縣有在額引之外可以多銷的,有僅能完成任務的,還有的是片引不銷。

其實從前的官員也有過李衛這類似的想法,無奈恐于禁例,不敢據實,故將不銷之引移於多銷之地,仍照原額奏報。

李衛直接一份摺子遞了上去,將情況略加說明,然後不等四爺回覆,就開始先行頒佈命令。

既然將兩浙的鹽務交給了爺,那就別管爺怎麼去做了。總不能不給牛吃草,還指望著要爺這瘦乾巴牛非擠出奶來吧?

李衛不為成規所囿,因地制宜,採取措施進行疏銷的命令,讓各級官員都捏了一把冷汗。要知道,這可是沒有經過皇帝容許過的,萬一要是出了什麼事,惹得皇帝不高興,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相遇在清朝完本全文無錯無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