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皇权不下县(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36 字 2023-11-17

崇禎的這番話直接讓李邦華沉默了。

殺士紳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因為皇權不下縣,縣下面的區域需要地方士紳幫忙管理。

何為皇權不下縣?

簡單來說,在行政編制上,朝廷下派的官員到知縣為止。

但是問題來了!

一個縣衙的官只有六七個人,加上不入品的吏,總數也只有區區四五十人。

幾十個人管理幾萬人的縣...

每年徵收兩次賦稅,數次徭役,還有科舉,治安等各種問題。

難度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縣下面的鄉鎮、村便形成了民間自治的局面。

窮老百姓互相之間誰都不服誰,於是那些有勢力的宗族,有錢的地主,有文化的士紳成為了民間自治的權力代表。

知縣行政權的背後是皇權。

地方士紳、宗族自治權的背後是民意。

皇權做出的決定往往會讓民意的利益受損。

例如賦稅...徭役...

唐代以前的地方自治權在那些門閥士族手裡。

黃巢殺光門閥士族後,地方的管理工作就落到了士紳身上。

這些退休的官員在地方上影響力很大,有的人甚至能一呼百應。

知縣要想管理好地方,需要與地方士紳合作。

以此平衡皇權和民意的利益,爭取讓雙方都能滿意。

如果殺了民意代表,結果可想而知。

“陛下,”李邦華上前一步,“臣以為地方上的士紳能不殺就不殺,如果殺了他們,地方上將會亂作一團。”

“亂做一團?有這麼嚴重嗎?”崇禎有些疑惑。

李邦華點頭:“臣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農民因為地界問題打起來了,他們都覺得自己有理。”

崇禎對李邦華的例子很感興趣,因為這個例子在歷朝歷代發生的頻率都非常高。

李邦華接著說道:“如果當地有士紳,他們會找士紳評理。在士紳的調解下,事情很快會平息。如果沒有士紳,鬧大了很有可能會出人命。”

“就算沒出人命,雙方鬧到縣衙也會佔用縣衙的行政資源,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崇禎皺眉想了想:“里長呢?他們不能替代士紳的角色嗎?”

大明朝實行裡甲制,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里長。

里長除了負責徵派徭役外,還管理教化和治安問題。

不過他們的權限也僅限於此。

其他問題,尤其是涉及到刑獄的問題,需要上報地方官府。

李邦華搖著頭說道:“大部分地方的里長都是由士紳的族人擔任,殺了士紳後,里長的權威也就跟著消失了。”

“士紳的權威來源比較複雜,由為官經歷、學問、財富等各種因素構成,不是一般人能取代的。”

聽完李邦華的分析後,崇禎冷冷一笑。

士紳這個群體的重要性確實超出了他的預估。

但是...他早有準備。

“李閣老,士紳的問題確實不能簡單的用殺來解決。”

李邦華鬆了口氣。

陛下知道就好,一味殺人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

“朕有一個問題,你認為士紳獲得權威的關鍵是什麼?”

大明:距離亡國還有七天最新線上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