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杀头谢罪(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25 字 2023-12-21

鞏縣,大宋皇陵之所在!

趙構在殿前司諸班直的護衛之下,已然準備將行營遷往開封。

隨著戰事的往北推進,縱深開始顯現,行營從襄陽遷至開封其勢已成。

然而趙構並沒有急於進城,而是首先來到鞏縣。這裡有大宋的龍脈祖墳之所在,大宋皇陵!

鞏縣距離都城開封約二百餘里,夾在開封與洛陽之間。

按理來說,皇陵應該距離開封不遠才是,可為什麼開國之君趙匡胤卻偏偏選擇如此之地?

大宋初年,太祖趙匡胤曾有過遷都洛陽或者京兆的想法。

只因為開封地處平原,周圍便是一馬平川,根本無險可守。

並且開封北邊時常遭受黃河水患威脅。

而洛陽四周關隘天成,北有邙山雄據,東有成皋軒轅之險,西有函谷崤山之固。

然而帝王選擇陵址,可以說是極為慎重。

並且極其看重風水堪輿之術,當時便著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

五音姓利之法便是依照姓氏的五音:宮、商、角、羽、徵五音來分別做出排列。

然後再按五音的讀音,從而可以得出每個姓氏的吉利方位。

大宋皇帝姓趙,屬角音,按照五音姓利之說法便是利於丙壬方位。

因而趙姓的角音吉利位置應在北方偏西方位,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

然而此類地形在開封附近很難找到,而鞏縣又恰好符合這一方位的要求。

因此而從風水角度考慮,大宋皇陵就選擇在了距離開封二百來裡的鞏縣。

大宋皇陵!

距離都城開封並不算遙遠。從襄陽出發至此,亦不過數百里之遙。

皇陵便是坐落在鞏縣這一片依照五音姓利所說的東南穹而西北垂的風水寶地。

皇陵南對嵩山少室,北據黃河天險,東邊群山綿亙,西為伊洛之原。

整片皇陵形制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之勢,頗為氣勢宏大。

自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後,便將父親趙弘殷的陵墓遷葬於此。

加上徽宗皇帝之前的七位帝王陵墓,便構築起了大宋“七帝八陵”。

七帝則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宋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宋仁宗趙禎的永昭陵、宋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宋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宋太祖之父趙弘殷在趙匡胤登位後,也被追封,以皇陵規格下葬,即永安陵。

諸位帝王陵園建制非常統一,皆坐北朝南。

分別由上宮、宮城、地宮、下宮四大部分組成,圍繞陵園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宮。

與其說皇陵是座陵園,還不如說是一座城。

從氣勢宏大的建築和麵積而言,一點都不比行在臨安差上幾分。

大宋皇陵周邊還分佈有包拯、寇準、高懷德、趙普等名將勳臣墓九座,帝系宗親陵墓近千座。

然而靖康之變後,金在中原扶植的“大齊”皇帝劉豫曾對宋陵進行大規模盜掘。

等到金國徹底佔據中原後,大宋皇陵建築徹底毀壞,珍寶被盜掘一空。

趙構領著眾人在幾座皇陵之中穿行著,望著破敗不堪的皇陵不由得若有所失。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完本線上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