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改革军制?(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80 字 2023-04-15

改革軍制?

軍制如何改?是個大問題!

不得不說,大宋的軍制是個龐大而複雜的問題。

北宋時期自太祖趙匡胤開始便是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

一般來說軍權由幾個機構分任。

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

因此北宋的軍制基本上就是分為禁軍和廂軍。

禁軍可以理解為直屬皇帝的軍隊,也可以理解為正規軍,主管單位便是三衙。

廂軍則是地方武裝,如駐州府鎮兵和雜役兵,主管單位開始是樞密院後來是兵部。

而南宋由於情況比較特殊,趙構登基之時所屬部隊便是關係錯綜複雜,來源廣泛且良莠不齊,軍隊建制便是稍顯繁亂。

各路有各路的兵馬,比如韓家軍、岳家軍、劉家軍等等,也有直屬於皇帝的御營軍。

後來逐漸把各路兵馬統一規制為神武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御營軍改製為禁軍。

再後來覺得神武軍與偽齊的名字重複,便改為行營護軍,與禁軍並列。

由此便形成了幾大宣撫使為核心的行營護軍,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吳玠、張俊等五支大軍分別改名行營前護軍、行營後護軍、行營左護軍、行營右護軍、行營中護軍。

再加上直屬於皇帝的禁軍,以及地方駐軍,構成了趙構南宋的軍制體系。

紹興十一年,趙構將韓世忠、岳飛等人削了兵權之後,將幾大宣撫使所存在的行營護軍直接改為御前諸軍。

比如岳飛的岳家軍便改為鄂州駐紮御前諸軍。

軍制體系仍然不夠清楚,也是趙構的一塊心病。

“朕欲將川陝、京湖與江淮等宣撫使所轄軍隊分別改為御前川陝諸軍、御前京湖諸軍和御前江淮諸軍,統稱御前軍。御前軍的作用便是在幾大前線進攻與防守的主力。”

趙構的本意便是御前軍將來是與金對外作戰的主力,分佈於各條戰線,成為朝廷分佈在各地進攻與防守的第一條屏障和依靠。

“禁軍保持不變,仍分為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並稱三衙,統轄殿前諸班、直及全國禁軍。禁軍作用為朕宿衛親軍,適當縮減禁軍規模。”

北宋時期禁軍規模龐大,形成了眾多少爺習氣。

南渡以後雖然有所提升,但禁軍地位過高,戰鬥力一般確實是事實。

保持一定規模的禁軍有助於皇帝控制軍隊,也能夠成為戰時的預備隊。

“另外朕欲重啟神武軍,仍設前後左右中五軍,以騎兵為主,革新戰法,分別駐紮在各地。其作用能夠平定內亂,維持各地穩定,並在戰時成為機動部隊,能夠隨時增援三線戰場。從禁軍中裁撤部分至神武軍,另外從全國各地招募。重啟武舉後,中舉武官可部分充任神武軍武官。”

趙構的意思就是增設神武軍,將其打造成一支機動騎兵部隊,並且代表著符合先進戰法理唸的軍隊。

在非戰時可以起到穩定地方和平定內亂的作用,戰時可以根據戰場情況隨時增援各條戰線。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完本線上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