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裹足不前?(1 / 2)

 歷史古代 / 穿越 2162 字 2023-05-21

裹足不前?

作為大宋開國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創立一套國家治理制度確實有其當時時代背景。

那就是在唐朝安史之亂後,整個國家走向由盛轉衰,從而導致五代十一國分裂局面的慘痛局面。

可以說趙匡胤的治理制度旨在應對藩鎮割據和紛爭亂世基礎之上的。

並且在統一國家後的國制設計和朝綱建立大多都是沿襲唐朝的制度,應該說是在眼下確實有些是不合時宜。

“守祖宗基業就應不囿於祖宗之法!如若破祖宗之法而能固守祖宗基業,那麼祖宗泉下有知自然也會倍感欣慰!”趙構目光堅定緩緩的說道。

他要向這些候任官員表明自己變法的決心,同時也是強化這些官員的變法決心。

如果連祖宗之法都敢破除,那麼還有什麼能夠阻擋革新變法呢!

目光堅定!

殿內的候補官員見到官家如此堅定的目光,在內心中同樣激情澎湃。

他們都是對收復北境和中興大宋抱有強烈的期望,同時也是希望能夠積極參與到革新變法之中去。

官家的這種決心和這種轉變,成為了這些地方官員們巨大的推動力。

“臣候任嶽州知府周峻回稟官家!臣以為變法革新應摒除個人私利,一切以朝廷大局為重。如若私利當道,則變法恐難實施矣!當年王安石變法便是為保守派所累及,因而變法失敗!”候任的嶽州知府周峻說道。

當時王安石變法之際,便有一些傳統守舊的士大夫抱團成為利益集團,他們在傳統與現實,道德與現實,理想與現實之間舉棋不定,從而在變法的把握和選擇上迷失方向。

利益集團的士大夫們站在維護傳統道德和老祖宗法則至高點上,對變法橫加指責和妄議干涉。

在國力交困和外敵侵犯的現實中,無視朝廷中存在社會問題和軍務問題,對變法種種舉措橫加指責,甚至以變法為恥,不與變法者為伍,視變法為大逆不道。

傳統士大夫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甚深,把祖宗之法看得非常的重要,把聲譽和名利看得比江山社稷還重要。

面對著變法便只剩下空洞的道德說教,不切實際的完美追求,就把治國平天下的神聖職責變成了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

最終這些守舊派成為了王安石變法的絆腳石,將本可日漸中興的大宋推向了一汪死水之中。

“周卿所言不無道理!從吳起、商鞅變法,再到我朝熙寧變法,無一不是在逆境中前行。但凡革新難免觸及朝臣私利。或許是政治私利,或許是錢財私利,但凡種種私利皆可成為阻攔變法的利刃。摒除個人私利,以朝廷大局為重,方能將變法推向成功。”趙構說道。

難得這些候任地方官員能夠如此高的認知和格局。

雖然這些人沒有入朝為官,但看到變法的站位同樣非常的高。

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對於變法持懷疑態度或者反對意見的註定是大有人在。

這些候任的知府知州們,怎麼樣破除反對的棋局,不僅僅考驗這他們的智慧,同樣考驗著朝堂這些宰執們的智慧。

開局保下岳飛,啟昏君逆襲之路完本全文無錯無刪減